
作者:禽藥一部覃捷梅
雞組織滴蟲病是由組織滴蟲寄生于雞盲腸和肝臟引起機體機能紊亂的一種急性原蟲病,雞組織滴蟲病主要表現為下痢(排淡黃色或淡綠色糞便),盲腸發炎,肝表面形成圓形或不規則的壞死潰瘍灶為重要特征,亦稱為傳染性盲腸肝炎或黑頭病。2周齡至3月齡雞組織滴蟲病發病率最高, 易發生在溫暖潮濕的夏秋季,成年雞感染組織滴蟲后產蛋率下降,臨床癥狀不明顯。
組織滴蟲在雞體內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原蟲隨雞糞排出體外,蟲體在外界不能生存很久,雞食入活的蟲體幾率不大,故不易引起發病;另一種感染方式是在盲腸內同時有組織滴蟲和異刺線蟲寄生時,組織滴蟲可侵入異刺線蟲雌蟲卵巢內,在蟲卵形成時包裹到卵內,并隨蟲卵排出而傳播,此外這種蟲卵通常被蚯蚓、黑甲蟲等此類動物攜帶,當雞吃進這類動物后,卵殼被消化,線蟲的幼蟲與組織滴蟲同時被釋放,組織滴蟲和線蟲幼蟲又共同在盲腸內繁殖,對盲腸黏膜機械性刺激,導致盲腸肝炎的發生,部分蟲體進入血液移行生于肝臟寄生發育。

本文記述的是安徽某養殖戶組織滴蟲發病以及處置情況。
某養殖場于2019年10月19日反映23周齡的種雞每天死淘率達3%,整體雞群精神萎靡不振、采食量下降、被毛雜亂。解剖的病死雞發現有肝破裂、肝臟表面有不同程度潰瘍以及黃綠色滲出物等病變。剪開盲腸可見干燥、堅硬、干酪樣的凝固栓子,剝離時腸壁只剩下薄薄的漿膜層。初步懷疑是組織滴蟲感染,藥物治療三天后,死淘沒有得到有效緩解。鑒于此,將病料寄到華南農業大學寄生蟲實驗室用PCR進行確診。
送檢的5個樣品進行剖檢,情況如表1和圖2-圖4所示。
▼表1? 肝臟及盲腸樣品病變統計表▼



樣品1、樣品4肝臟樣品腫大,?出現數個圓形、稍有凹陷、黃綠色的潰瘍灶。



▲圖3 肝臟樣品(上為樣品2,中為樣品3,下為樣品5)
2號、3號、5號肝臟樣品表面平整光滑,沒有觀察到明顯的病灶。



▲圖4 盲腸樣品(上為樣品1,中為樣品3,下為樣品4)
1號、3號、4號樣品盲腸壁充血、腫大,有干酪樣病變腸芯,盲腸芯內呈同心圓樣排列。
提取肝臟病變組織DNA, 用特異性引物擴增組織滴蟲核糖體ITS rDNA序列,用1.0%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結果顯示1號和4號ITS rDNA大小約為350 bp。

圖5 ?核糖體序列PCR擴增結果(M:2000bp;1-5:樣品1-5號)綜合病變和組織滴蟲特異PCR檢測結果:1號、4號樣品為組織滴蟲病陽性。
因為組織滴蟲病常見傳播方式是通過異刺線蟲蟲卵為媒介,所以,有效的防治措施需重視減少或消除這種蟲卵。如不驅蟲,表現正常的雞也可能寄生有大量排出蟲卵的異刺線蟲,場地會因此成為長期存活異刺線蟲卵嚴重污染的場所,造成組織滴蟲的復發,感染性蟲卵還可以存活數月甚至數年,因此輪換放牧并不能很好地防止感染問題。在有些實例中,消毒對消滅蟲卵有一定意義,但是發表的資料很少。單靠管理措施很難將組織滴蟲發病率控制在很低的水平,所以通常采用預防性化藥防治措施。具體防治方案如下:1.定期用殺蟲藥,如“詩螨凈”(辛硫磷澆潑溶液)驅除場地的蚯蚓、以及墊料中常常攜帶的黑甲蟲。
2.用阿苯達唑混懸液定期驅異刺線蟲,按每千克體重20-30mg,一次口服,建議脫溫放養后每隔一個月使用一次。
3.發病治療:地美硝唑(二甲硝咪唑)按100ppm飲水,用于預防;按200-400ppm飲水,用于治療。



覃捷梅,華南農業大學獸醫碩士畢業,從2013年至今就職于佛山市正典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主要負責西南、西北區域球蟲疫苗以及禽藥產品的技術推廣。